“
从90年代起,
livehouse就已经成为许多音乐人的活动场所,
捧红了唐朝、黑豹、窦唯等人。
但谁能想到,
就是这样承载着无数人音乐梦想的livehouse却在今天跌入运营谷底,
在现实压力面前,
名声在外的麻雀瓦舍、鼓楼MAO也束手无策,
甚至选择关门大吉。
”
凌晨4点的北京,夜将尽,清晨尚早,西北风如往常呜咽着贯穿这座城市。这一天是2018年12月16日,这样的日子和往常没什么不同,李赤在这个别无二致的凌晨4点,在手机上敲下心里的千言万语,最终也不过短短数行:
“Mao岂能是我的,更不是那些篡取者的,她是大家的,我们苦苦坚持的4个月……虽然她破旧了,外面也疏于打理了,也不那么舒服吧,但她还是会发出那么好听的声音……”
继麻雀瓦舍“猝死”后,MAO livehouse也无力支撑,提前道出这声告别。
就像麻雀瓦舍的老板钱昌坤说的那样,关门反而比苦苦支撑带来了更多反响。MAO的提前告别也让很多人慕名而来,有人为了再看一眼曾经的年少轻狂,有人为了免遗憾而赶上几场末班演出,有人为了散场前能再多回味几次狂欢的氛围。
MAO livehouse的大铁门让无数乐队向往。摄影/耿由然
伟大的乐队都在这里诞生
英国利物浦的 Cavern Club 因披头士而成为全世界摇滚乐迷的向往之地,在1961年到1963年之间,披头士曾在这里表演了292场演出。而它至今仍在营业,接待乐队在此演出,里面展示着各种照片、琴谱、乐器还有披头士的CD。
纽约曼哈顿布利克街的 CBGB是朋克和摇滚圣地,这里曾接待过The Ramones、Patti Smith 等;英国谢菲尔德的 Black Swan曾为The Clash提供了他们第一场演出的场地,甚至当晚的另一支嘉宾乐队是The Sex Pistols……
无数个不起眼的小型音乐场地孕育出数支上世纪的大牌乐队,尽管那个辉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但音乐人和乐迷对现场音乐的追求仍没有改变。
livehouse一词源自日本,意指拥有专业设备的小型室内演出场地。但更早的小型音乐演出场地是欧美地区的Live Music Venue、Jazz Bar、Music Club等,livehouse的组织方式脱胎于各色的欧美小型场地,最终诞生于日本。
1966年披头士世界巡演在日本武道馆举行,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摇滚乐的热潮。传统的表演场地似乎不能满足摇滚乐迷的需求,当时小型酒吧、俱乐部里爵士音乐是主流,一些宽阔的废弃工厂、仓库被改造为演出场地。直到1973年,“拾得”诞生,这是日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Livehouse。
唱片时代已去,除了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场地,欧美如今的音乐场地也有些难以为继。而国内的livehouse还没迎来辉煌,还在像个婴儿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也许也要面对死亡了。
情怀的代价
愿意做音乐场地的人,多多少少都是这个所谓的圈里面的人,也多多少少有点那些固执的情怀。愚公移山的吕志强在90年代出组过一只名叫“三八”的重金属乐队,后来他在欧洲赶上了柏林音乐的黄金时代。在柏林的日子,他体会尽了柏林的现场演出,有音乐节,有小酒吧,甚至还有废旧楼房里的演出。
正因为对音乐的熟悉和了解,老板们才总有点自己的坚持。身为MAO老板的李赤年轻时就想开一家livehouse,但年轻时候的事情总会不能轻易达成。直到2007年2月14日,经过漫长的前期准备,李赤的鼓楼MAO livehouse才正式开业。
大粉乐队在MAO livehouse的演出。摄影/J.Y
2007开张后,李赤和团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与音乐有关的事情上。除了以音乐作为唯一标准衡量每一个想要在MAO演出的乐队,MAO也为乐队提供了可以与大型音乐节或演唱会媲美的声音设备和专业的音乐团队。在设备上MAO从不敷衍,这里的调音台可以记录下几百个艺人的参数,只要曾在这里演出过的乐手,第二次再来只需调出之前的记录稍作修改。
看起来寥寥几人的团队会为每一个乐队提供设备单、舞台单、灯光单等等,大型活动更有多达20页的详细策划。MAO是一个让乐队“跳龙门”的地方,李赤团队让非常年轻的乐队直接接触最专业的舞台要求,“哪怕你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乐队,我们也是按照接待国际大牌的要求接待你。”
Livehouse的老板们对音乐的固执已见让许多音乐人都深有体会,无论是不以名气论成败的态度,还是对专业音响设备的追求。鹿先森乐队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这是一支短短半年内凭借单曲《春风十里》迅速博得名气的乐队。乐队成员朝嘉认为当没有livehouse时,在市场的认可程度和舞台经验上,乐队成长会非常缓慢。
对新乐队的扶持也是老板们的坚持之一。3年前MISS MIX还是一只初创乐队,没有名气自然也不能给livehouse带来丰厚的收入,但是不管是MAO还是重庆坚果live都不曾拒绝他们。“把这个场地给我们,他就是赔钱的,给别人可能就赚钱,但是老板觉得我们的音乐行,就都愿意给我们这个机会。”
天津派live成立一周年生日趴。摄影/劉杀鸡
但对李赤来说,坚持这样的情怀的代价就大得多了。他一度认为MAO提供了优秀的音乐,也就会被观众喜爱和了解,也就会赚到钱,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事实往往没有这么顺遂,钱昌坤之前也没有所谓的商业模式,于是年亏百万让麻雀瓦舍难以为继。
李赤曾想过聘请一位商业运营,可以推动MAO走入更有序的商业模式,扭转这种亏损的局面。但是李赤担心这样让音乐现场变成商业公司,“那还是我最初想做的东西吗”,内心的矛盾让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流水永远小于房租
房租的问题一直是所有开音乐现场的老板们的最大痛点,北京的地价涨速令人咋舌。钱昌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五年间麻雀瓦舍的房租翻了近三倍,每天要收入6000元才能收支平衡,按照门票三七分的抽成,60元的低价票,每天至少要有340个观众。能容纳1000人的场地,李志演出的时候挤进了1500人。然而这样的火爆盛况,在老麻雀瓦舍一年的总演出中不足十分之一。
相比而言,School的票房压力就相对小得多,但房租始终是头上的一把刀。School创立之初,刘非就将这里定位为live bar,他试图在酒水和票房之间取一个中间值,他希望有人来看演出,更希望酒水卖得好。MAO的媒体负责人钱知源认为,房租的上涨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是无可厚非的。“淘宝一个小店一年也能挣个三百万,房租要一个淘宝店的钱一点也不过分。”
在如何盈利的问题上,MAO也试过很多方法,门票免费鼓励观众消费酒水,或者略提票价赠送酒水,可无一可以让流水与房租比肩。
有观众提出建议,鼓励大牌音乐人回归livehouse以带动场地的发展,但这终归看起来有些不现实。“拿我们自己的乐队举例,我们就500平米,但逃跑计划一场演出上千人想看,高价票会被观众误解,也容易出现黄牛。”钱知源这样描述这种矛盾。稍有名气的音乐人常常会让买票的队伍贯穿北锣鼓巷,但票价始终也是几十块钱。
逃跑计划在MAO livehouse的演出。MAO供图
一方面是房租的压力,一方面在经营管理上MAO也自认不那么擅长。MAO的演出密度可以达到每月超过30场,但仍旧是微利的,像MAO这样名声与收益不符的场地不止一家。除了做演出,出租场地给商业活动或杂志拍摄也可以带来相对一部分收益,但MAO对此并没有详细的规划和管理。
我们并不悲观
办现场演出,最无可避免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报批。钱昌坤曾坐在派出所里,和警察保证,“一出事儿你就把我带走”,为此争取下了一场演出。尽管活动报批有许多的无奈,但场地的老板们从心底里是希望得到政府的规范管理的。
“安全是第一位的”,说到这句话的时候,钱知源异常认真。按照规定,500人以下的活动不需要报批,但是名声在外的MAO作为“重点关照”的对象,很多不足500人的活动也被要求报批。刘非看来,目前这个行业还没有规矩和标准,School这样百人左右的场地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有些部门认定School的活动需要进行报批,而另一个部门却以场地过小为由拒绝了School的报批文件。“我们这样的场地在一个灰色地带里,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School的演出相对更小型一些,氛围相应也更加舒适宽松。摄影/王九组
School平时的容纳量在100人左右,但一次宋冬野的演出,场内挤进了350人。刘非年轻的时候也爱看演出,在2000年前后,北京没有大场地,4、500人在一个小场子里也挤着看过来了。但如今音乐场地发展成为一个行业,livehouse和live bar遍地横生,观众要求有舒适宽松的环境,而不是下班后再次体验地铁晚高峰。因此除了政府机构对活动的限制和要求,livehouse本身也在积极地严格限制观众人数,既保证安全也营造最舒适的氛围。
场地的容纳量不仅关乎安全,也关乎一家livehouse的发展。中国不缺大型场地,工体这样规格的体育场全国不在少数,但在很多城市缺少中小型的场地。尽管行业前几年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但盲目建设似乎并不是明智之举,刘非指出,场地的数量和大小和当地喜欢并消费这个音乐形式的人数相关。倘若一个城市只有三五支乐队,建设一个1000人容量的livehouse显然是不合适的。
2008年台湾歌手张悬在愚公移山演出。
以前电影被视作一种小资、高端的消费方式,可是如今电影市场的蓬勃让看电影成为一种普通消费方式。与欧美相比,中国缺乏唱片文化,也缺乏巡演文化,国内观众对现场的执念自然就少了甚多。但刘非设想,如果听音乐现场也能够成为这样一种消费方式,让走进音乐现场就像走进4D电影院或者玩一次密室逃脱一样,感受氛围就能成为足够的入场理由。
如今这个行业内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刘非不是很认同livehouse这个概念,国内更多的是像School一样的酒吧与现场,他情愿把一切归为“Live Music Venue”,也就是一个场地。“只不过大家做场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最终的,最重要的,还是音乐。”
披头士曾在英国利物浦的 Cavern Club举行上百场演出
到现场去是乐迷们始终奉行的无上准则,不论是livehouse还是Live Music Venue。尽管每个月都在有场地关门,但这个行业的发展,希望如钱知源所言:“我们自己做不下去了,但是有别人会做下去的,会有像摩登一样融资好,像愚公移山一样管理清晰,像我们这样音乐上专业的现场出现。我们并不是悲观的,未来这个行业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