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东西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的时尚潮流此消彼长,中国则是暗流涌动。但无论外界条件多么局限,要美的心是女人们共通的。我们特别请到每个年代的中国女性代表人物现身说法,看看在那些艰苦森严的年代里,中国女人们是如何“偷师”国外加自我创造美起来的。
西方的2000年代
《Vogue服饰与美容》2005年9月发布的创刊号,摄影:Patrick Demarchelier
2005年,这个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一半。美国,英国和法国版《Vogue》回顾了过去100多年的时尚和摄影史。某种程度上,难以想象没有《Vogue》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13个新的《Vogue》版本,从西班牙到中国台湾,穿越俄罗斯,现在来到了中国内地。
《Vogue》和她的摄影师是什么样的呢?可能目前最著名的《Vogue》摄影师是Mario Testino,他的作品与《Vogue》光辉历史相互辉映。他继承传统的视觉效果,以简单的画面、灵活运用的拍摄技巧和智慧使《Vogue》在世界时尚圈的声誉长盛不衰。2002年,Testino在伦敦国家肖像画廊的展览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参观者达到了数万人。而2003年Beaton的作品展同样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跨入新世纪,《Vogue》继承着九十年代的风格,并不断地创新。《Vogue》摄影师Nick Knight日益抽象的风格,使时尚摄影逐渐达到了当代艺术的层次,也巩固了他在同时代中最出众的实验性时尚摄影师的地位。在美国,新名字不断涌现,像Philip Lorca-DiCorcia、Inez van Lamsweerde、Vinoodh Matadin、Steven Klein这些摄影师,作品中都兼有艺术摄影及传统的《Vogue》叙事风格。
我们的二十一世纪
2004年10月24日,Sonia Rykiel 04时装秀在上海时装周上发布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一步腾飞,不仅反映在一连串不断增长的经济数字上,而且折射到了中国的文化上,并且直接导致了国际上日渐灼热的时尚中国风。世界名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曾几何时高不可攀的名字开始变得亲民。中国奢侈品市场增幅达到全球首位,奢侈品牌集中发力,Louis Vuitton、Armani、Jean Paul Gaultier等国际顶尖大牌纷纷在中国各大城市开店。中国本土也出现了像王一扬、张达这样的新晋设计师。中国消费者追求真正层面上生活品质的提高,众多国际品牌的到来提供了更多选择,中国人也终于有了与国际时尚同步交流的空间。
2004年10月23日,法国著名设计师Jean Paul Gaultier在上海举行服装秀,作为2004上海时装周的首场国际品牌发布秀。
代表人物:王雯琴
中国21世纪初最红的模特,第一个登上国际杂志封面的中国模特,同时也在米兰、巴黎的时装展中展露头角,年轻和努力让她成了时代的宠儿。
“以前,只能出国买时装杂志,从中获取最新的潮流信息,而现在,大量时尚杂志在中国诞生,我随时随地都轻松地了解时尚信息,这种变化前后也就短短几年。现在最大的不同感觉就是,市场上流行的商品多了,而女性却更加懂得选择了。这比以前流行一个款式,大家都去跟从,进步太多了。我身边的朋友对流行的把握都非常有自己的主张,理性代表他们懂得生活了。面对流行的东西,我能挑选适合的元素来融合到我的衣饰中,流行又不失个性。
西方的1990年代
《Vogue》1992年百年特辑封面 摄影:Patrick Demarchelier
9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实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Vogue》亦开始发生变化。美国版在主编Anna Wintour的努力下,克林顿总统和夫人登上了封面,并开始关注诸如无家可归者和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英国版同样也产生了类似的转变。许多《Vogue》的摄影师表现出他们时代感的一面,在他们的作品中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意识和社会道义感。
Paolo Roversi的华丽,Robert Erdmann和Neil Kirk的逃离喧嚣、Corinne Day的纪实以及Juergen Teller的自然,都使《Vogue》变得非比寻常。Corinne Day总是使用灰暗的城市背景拍出极富个人风格的作品,在她1993年一组著名的作品中拍摄了她的好友,后来很快成为超级名模的Kate Moss,地点是她局促、脏乱的伦敦西区公寓。镜头里的她看上去很笨拙,没有什么风格,而且只穿着内衣。这与《Vogue》延续了七十年的经典、充满魅力的风格大相径庭,但是得到了哪怕是最刻薄的评论刊物潮水般的好评。同样得到评论界赞许的还有当时一组由Steven Meisel拍摄的颇受争议的Calvin Klein广告,瘦骨嶙峋的模特摆出摇摇欲坠的姿势,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对于时尚细节的关注和对时尚摄影历史的全面理解使这一时期作品的风格更加突出。
我们的九十年代
90年代的上海夜景
时尚类杂志在九十年代开始左右中国时尚潮流,女人们照本宣科地打扮起来。国际时尚、国际品牌被介绍给中国的消费者,人们开始认知、消费品牌,对时尚穿衣更有了自己更多的想法。源自欧美的“休闲”概念被中国的媒体大量引用界定,“休闲”一词成为全国性的时髦用语。
代表人物:周迅
中国新生代著名女演员,影视歌三栖发展,与徐静蕾、赵薇、章子怡并称为“四小花旦”。
“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开始接触电影表演,大段大段的时间都泡在剧组里拍戏,时尚对我而言,开始就是拍戏时的戏服。后来慢慢地开始知道和认识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了,比如Prada等等,但是那个时候也只是知道而已,因为国内没有卖,所以只是从杂志上或者电视上认识。到了九十年代末,时尚的环境变得更好,大家开始敢穿自己喜欢的风格衣服,外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日本的、欧美的,一阵子流行一个感觉,让人眼花缭乱的。我自己最喜欢的穿着是T恤加牛仔裤,这个组合让我最轻松随意。”
西方的1980年代
设计师Calvin Klein和他的妻子Kelly Klein,摄影:Irving Penn
摄影师Norman Parkinson这样总结这一时代:“人们渴望时尚,他们需要浪漫,希望看见美丽的女人身处美丽诱人的环境中。”八十年代的人们比起二十世纪的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关注影像信息。Patrick Demarchelier、Herb Ritts、Irving Penn、Albert Watson的镜头表现出强烈的穿衣风格和富有激情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成千上万美丽得令人赞叹的摄影作品。时尚从昂贵的运动装转向更为昂贵的Karl Lagerfeld设计的Chanel,还有像Gianni Versace的奢华瑰丽。一夜之间,“设计师”这一字眼似乎到处都是。牛仔裤、内衣、矿泉水、巧克力、餐厅、食品、发型、家居,都出现了设计师这一词。《Vogue》有八十年代“奢侈过度现象”的反映,Hermès推出用皮革制成的矿泉水瓶套;Christian Lacroix彩虹色华而不实的高级女装,奇异到几乎无法穿着。时尚变成了巨大产业,一些时装品牌成倍上升的营业额使其拥有者成为大富翁。八十年代前期的时尚之星是那些富有创新意识并带有强烈建筑风格的日本设计师,如Yohji Yamamoto以及Comme des Garçons品牌设计师Rei Kawakubo。
《Vogue》的两大摄影巨头Peter Lindbergh与Bruce Weber取得了这一时代时尚摄影的最高成就。Lindbergh的风格与德国的表现主义异曲同工,黑白影像创作象征着机器时代,试图表现社会凄凉、单一的未来。而Bruce Weber为英国和美国版《Vogue》创造的有风景的图片影像更能引起共鸣,他踏遍了广阔的美国国土所拍摄的时尚图片受到广泛欢迎。
整个八十年代,世界似乎被两个人主导着。在英国是首相地位十年不变的撒切尔夫人;美国则是好莱坞明星出身的总统里根。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和里根的经济政策在当时都取得了成功。他们推崇个人主义、个人发展和成就。但这些政策也留下了负面的影响:屡见不鲜的来自社会底层的暴发户、剧增的城市贫困人口和数目骇人的无家可归者。这一时代结束的时候,英国版《Vogue》写下了这样的告别词:“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那些以手段强硬而自豪的华尔街商人,但是在他们发现致富的方式之后,便身处囹圄。”
我们的八十年代
图为2008年2月28日,电影《庐山恋》剧照海报。
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经济的新局面,观念的更新、文化的繁荣,为服装多样化的流行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追求潮流、跟进时尚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观。1989年,中国举行首届“新思路”模特大赛,模特开始职业化;一些本土的设计师也开始推出品牌设计。同样在八十年代,崔健穿着绿军装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上发出了“一无所有”的呐喊,震动了年轻国人的心灵。
1985年夏,80年代中期,北京及全国女青年以夏天穿红裙子,冬天穿红色羽绒服为时尚,曾有一部电影叫《街上流行红裙子》。
代表人物:陈冲
旅美华裔著名电影演员、导演。曾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是文革后第一批最受观众欢迎的明星演员之一。
“八十年代初,整个中国社会充满了希望。那个年代在我们大学生中最时尚的是读‘朦胧诗’。我们没有用服饰、发型,而是用文字表达与记录了我们的时代。”
“当然女孩子都天生爱美,光有诗也是不够的。当时我母亲已经被公派到美国,托人给我带了有一点小喇叭的牛仔裤,我喜欢极了。裤腿有点太长了,我就请鞋匠把我的鞋跟钉上两层车胎,又在鞋子里面垫上毡子。当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高跟鞋呵。至今牛仔裤和高跟鞋都是我最喜欢的衣服,它们跟什么都配,永远时尚。拍电影《小花》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比我大的女孩儿,她有错综复杂的各种海内外关系,因而拥有一支睫毛膏。我跟她借来用了一次,突然觉得自己的眼睛漂亮极了。从那天起,那神奇的黑刷子就成为我最渴望的东西了。”
西方的1970年代
1976年,《Vogue》杂志上摄影师Chris von Wangenheim标志性的超现实风格摄影
前期出现的全球经济衰退,体现在《Vogue》的风格变化中。美国版主编Diana Vreeland的奇思妙想忽然转变为无比的现实,服装设计得更加容易穿着,大西洋两岸同时开始走向从未有过的拜金狂潮。
每一页的《Vogue》都反映着那个支离破碎的时代。在它的时尚图片中,全新的性感、犀利大胆的风格出现了。Guy Bourdin那些色彩阴暗的照片,成为法国和英国版《Vogue》的主导。他的主题包括钥匙孔、随处乱扔的衣服、突兀的肢体、扭曲的面部表情以及金鱼缸、镜子和鲜血。当时和Bourdin同样冲击着人们眼球和心灵的《Vogue》摄影师还有以性为主题的Bob Richardson,以及惊骇世俗的Helmut Newton。然而七十年代的时尚还是显露出退步,出现大量抄袭历史的现象。特立独行的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告诉《Vogue》:“传统是愚蠢的。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存在于传统与非传统的界限上,而我则不断努力踏在这条线上。”
更为主流的美国版《Vogue》中体现了七十年代对健康户外的崇尚。那些充满生机的模特,如Lisa Taylor和Lauren Hutton,在Patrick Demarchelier和Arthur Elgort的照片中看上去是那么的完美。《Vogue》也同样关注出色的女性摄影师,如Deborah Turbeville。
我们的七十年代
1972年,女孩们在南京长江大桥前的留影照片
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拥抱转变的时代。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流行歌曲的兴起,从单调的蓝、灰、绿到色彩的复兴……生活形态在发生改变。1979年,法国设计师Pierre Cardin率领12名法国模特为中国带来了第一场时装秀,中国人民对时尚的理解也渐趋开放。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拎着长砖状录音机的年轻人可谓当时的时尚先锋。学英语、看外国电影成为当时全国性的时尚,七十年代末的中国人开始对未来有所期待。
1975年3月初,北京郊区人民公社社员。
代表人物:程乃珊
中国著名女作家,近年来专注于出版描写评析“老上海时尚”的系列散文集。
“很多人误解七十年代没有时尚,但我觉得当时社会情况的诸多限制,反而让女孩子的创造力空前地高涨。那时的时尚充满了本土精神,比如用劳动布做成类似牛仔衣的夹克,女孩子周末在家用牛皮纸做卷发。那个时候的时尚人物就是被称为‘南京路上一枝花’、‘淮海路上一枝花’的女孩们。她们都是有名有姓,被大家公认的时髦美女。在人人都是一件蓝布罩衫的时代,她们那些把肩膀腰围收收放放,把衬衫尼龙花边从衣领翻出来的小技巧,完全是无师自通的。
“七十年代的时尚是流行在很小一圈人里面的,这些人通常家庭背景较富裕,有海外关系。我记得我当时就看过海外亲戚偷偷带来的《Vogue》杂志。女孩子最喜欢聚在一起拍照,或者到某人家里聚会,大家穿着清一色的蓝布罩衫去,到了屋里脱掉外衣互相欣赏里面的衣服。这就是时尚的魅力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西方的1960年代
图为1969年《Vogue》杂志上的“迈步太空之旅”时装大片,摄影:Bert Stern
“被记录、被仿效、被嘲笑,六十年代,无疑是20世纪中最让人曲解和说不清的十年,剖析与谴责并行……”《Vogue》的摄影师David Bailey在描述六十年代一书《Goodbye Baby and Amen》序言中这么说。当时,多姿多彩的伦敦被誉为世界文化中枢,一座胜过巴黎和纽约、属于年轻人的时尚之都。《Vogue》这样形容伦敦:“英国相当于一个创造一切,又放弃一切的圣地,它主宰着世界新潮流!”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和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s)风靡美国;Vidal Sassoon让人们对发型有了新概念:Mary Quant成了“迷你裙”之王;英国演员Terence Stamp、Albert Finney、Michael Caine开始进军好莱坞;英国红透半边天的模特Jean Shrimpton和Twiggy,被所有时尚界摄影大师拍摄过。对眼光敏锐的美国人来说,英国汽车美洲豹E-type和劳斯莱斯是身份的象征。音乐家、模特、摄影师、设计师,所有的一切构成了新的时尚,流行艺人与上流贵族不分你我。
在那个时代里,年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同时为英国版、法国版和美国版《Vogue》效力的摄影师Cecil Beaton就不无遗憾地说自己“已过30”,其实他在六十年代已过花甲之年,幸得年轻的David Bailey的鼓励,仍然为《Vogue》继续拍摄着美的时刻。
我们的六十年代
1960年,原上海羊毛衫七厂欢迎外国来宾的青年纺织女工手持鲜花拍摄合影留念
当整个西方世界经历着一场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化思潮巨变的时候,中国正流行着绿军装、武装带、语录包,人们统一到同一衣着模式中,无色彩、无个性、无性别的服饰。
图为1967年10月,两位青年女工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绿军装,头戴绿军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影。
代表人物:靳羽西
美籍华人、学者、作家、电视人、社会活动家及企业家,“羽西”化妆品牌的创始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雷锋精神传遍大江南北,象征军人坚毅朴实形象的军工便服是最普通的款式,女孩子有条背带裙就算是非常时髦了。因为几次大型的活动,所有中国人几乎都穿上了一样款式和颜色的衣服,主要集中在蓝灰两色的军装,另外就是红。我当时还是个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去美国念书,对时尚没什么‘触觉’。”
“在那些日子里,在时尚方面给我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是我母亲。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她穿的很朴素,只是一条颜色素雅的棉布裙子或是旗袍,但她总能用一些小的配饰将自己打扮的十分精致,搭配的很完美,她是我心中最有品味的女人。
“时尚不仅意味着对这一季最流行元素的掌握,更是一种对世界和对人的深刻了解。我心目中的时尚人士应对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都熟悉和热爱。”